黄冈一天连开三场新闻发布会,信息量巨大…
信息来源: 时间:2024-11-01 10:07:39 浏览量:
10月31日
我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和质量工作情况三场发布会
介绍我市今年以来
优化营商环境和质量工作
重要举措和成效
回答社会关注和媒体关心的问题
第一场和第二场发布会上,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章,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水兵,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彭文胜,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金明,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姜焕勇介绍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市委政法委负责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李学军,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熊晓明,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石玲,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徐正明,市司法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廖胜利介绍全市今年以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年度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报告,黄冈在全国294个市州中排名52位(全省第6位)。全市审批和服务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压减61%、办理材料精简36%、办事环节减少40%。今年以来,坚决查处涉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为企业减负129.71万元,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全市新增经营主体10.25万户,同比增长17.94%,经营主体对营商环境满意度综合得分较上年提升3.9分。
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擦亮“冈好办”品牌
提升经济发展软环境
342项不动产登记事项实现“市域通办、全市联办”;
全市审批和服务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压减61%、办理材料精简36%、办事环节减少40%;
今年以来,全市新增经营主体10.25万户,同比增长17.94%……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沃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10月31日下午,我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税务局、市发改委介绍了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举措和显著成效,回应社会关注和媒体关切。
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
促进服务迭代升级
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章介绍,今年以来,全市政务服务系统把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作为优化服务、提升效能的重要抓手,立足近年来“一网通办、一门全办、跨省通办”等改革成果,强化改革与数据应用,促进服务迭代升级。
关联事项集成办。将涉及多部门、程序复杂的事项实行集成办理和并联审批,实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网办理”。目前,已有“企业信息变更”“水电气联动报装”“义务教育入学”等一批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事项上线政务服务网。
容缺事项承诺办。对风险可控、纠错成本低且能够通过事中事后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的100项审批和服务事项,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信用监管”服务模式,实现申请材料后补或免交、实质审查后置或豁免等方式,简化办事材料和办事程序。
政策服务免申办。全面梳理行政给付、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惠企惠民政策,强化数据归集和大数据比对,实现符合政策条件的“免申即办”。今年以来,通过惠企政策“两库一平台”以免申即办方式兑现“稳岗补贴、专精特新奖补”等惠企资金6800多万元。通过“i黄冈”惠农服务平台以免申办方式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15项惠农补贴382万人次。
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不动产登记“市域通办”窗口,黄州市民周先生正在办理不动产权证。记者 王桑 摄
简易事项智能办。针对办理流程简单、群众关注度高、审批风险低的领域,如:临时身份证明、社保资格待遇认证、异地就医备案等61项审批和服务,探索审批智能化转型,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自助申请,后台审批无人工干预,数据比对核发结果的全流程智能化操作。
“此外,我们将满足企业需求作为优化服务供给的主攻方向,构建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扩面增值为补充的‘企业和产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实现企业办事‘一窗受理、一站办结’。”张章说。
以控制成本为核心
真金白银让利于企让利于民
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至4.45%,降幅达35.23%,有效减轻企业融资负担;
搭建惠企政策“两库一平台”,实现884个惠企事项免申即享,兑现各类惠企资金6800多万元;
麻城市建立中小微企业“亲清”云服务平台,精准兑现奖补资金1.6亿余元,获国家工商联肯定和推广;
武穴市开展税收政策“享无忧”试点改革,为1.81万户纳税人减免税费5.9亿元,为338户次纳税人落实信用贷款2.98亿元;
搭建特色供应链平台,着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工业企业百元营收成本同比降低1.1元……
“我市以控制成本为核心,配套出台工业稳增长、促消费、稳外资外贸等10项政策,全面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见效,截至目前已兑现惠企资金9.7亿元。”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姜焕勇介绍。
市税务局不折不扣推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精准落地,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今年1至9月,为569户次企业办理出口退税2.64亿元;上半年2799户次小微企业通过“银税互动”获得银行贷款19.43亿元,有效为经营主体减税费负担、降融资成本、增发展底气。
市市场监管局结合自身职能,突出“全流程审查”,全面排查交通物流、水电气暖、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金融、行业协会商会等五大领域涉企违规收费现象,完善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坚决查处涉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今年以来,为企业减负129.71万元,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激发竞争活力。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聚焦降成本,在落实减免收费等方面下功夫,2023年6月至今年9月底,不动产登记实行零收费,全市减少企业、个人成本1257万元;招拍挂出让用地竞买保证金比例降低至10%,市区及各县市“多测合一”系统已完成上线,实现“一次测绘,多用途使用”,既为业务办理节省了时间,又为企业节省了测绘成本。
优服务解难题
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
对标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期盼,我市精准施策,用心服务,切实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助企纾困,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的发展氛围——
市委、市政府定期分行业分领域开展政企座谈会,“面对面”听取诉求建议,“点对点”解决具体问题。全市共受理涉企投诉问题164件,办结156件,办结率95%。
常态化开展“双千”行动,对全市312家重点企业、77个重点项目、69个商协会实行包保服务。积极开展“我为企业跑订单”活动,截至目前帮助企业新增订单43.7亿元。
上半年经营主体满意度测评综合得分较上年提升3.9分;1至9月全市完成技改投资107.6亿元,增速35%,全省排名第4位。
突出“全要素提升”,建立市场主体更满意的发展环境——
市市场监管局系统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全市设立“一站式”服务站所和窗口107个,15家企业产品荣获首届“湖北精品”称号,出台“蕲艾十九条”“英山云雾茶十五条”,不断加强品牌全产业链质量服务保障。
市税务局全面精简优化办税缴费流程,为纳税人提供“全天候、全智能、全业务”的一站式办税服务,实现233项“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事项网上通办,131项常见税费业务掌上办理,加速推行“无申请退税费”,90%以上低风险等级自然人股权变更事项半天即可办结。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全力支持房地产企业和建筑业企业发展,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全市新增专精特新企业3家、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记者汪欢 通讯员郭斯)
我市多措并举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找准利企切入点 以法护航营商
法治是推进高质量发展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最根本、最稳定的保障。
10月31日下午,我市召开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提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目标,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全力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提高保障能力
建设护商兴商的工作格局
“市委政法委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连续四年在全市政法机关部署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工程’,推出“1+4+N”政策组合拳,从案件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执行、执法监督、公共服务等方面全流程综合施策,系统打造更优法治化营商环境。”
发布会上,市委政法委负责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李学军介绍,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工程,是统领全市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总抓手,重点任务包含6个大项20个分项。涉及全面掌握市场主体法治需求,全面提升涉企案件办理质效,加快解决涉企执法司法历史遗留问题,强化涉企执法司法活动系统监督,深化平安园区(企业)创建等。
同时,市委政法委还牵头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实行月调度、季督办、全年结硬账,并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纳入全市政法机关纪律作风巡查,纳入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政治督察巡查,推动全市政法干警执法司法理念更加优化,政法机关服务保障发展更加积极主动,护商兴商的工作格局逐步完善。
聚焦企业需求
增强便企利企的法治供给
企业需求在哪里,法治供给就在哪里?
1至10月,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涉企案件的平均结案时长、上诉率、执行到位率等10项反映审执质效的核心指标均位于全省第一方阵。
今年以来,我市两级法院聚焦企业需求,探索实行涉企案件经济影响“双向分级”评估制度,全面推行“胜诉即退费”,搭建“法院+金融”“法院+仲裁”等多元解纷平台,为涉企纠纷提供“好快优省”的解决方案,全市法院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率达99.16%,简易程序适用率达91.95%,平均结案用时同比下降8个工作日。
在破产审判上,成立“执破融合”团队,推进破产案件繁简分流,联合工商联、破产管理人协会发起成立全省首家企业重组重整法律服务站,帮助黄冈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绿宇公司等7家企业通过司法程序涅槃重生,盘活存量资产37.6亿元,安置分流职工1000余名。
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开展普法宣传。通讯员 陈傲 陈文雯 摄
据介绍,全市政法系统扎实开展“大走访”“千警进千企”等活动,健全落实“院庭长一对一联系重点企业”“企业家约见检察长”“公安干警235包联”等服务机制,组织政法干警走访各类企业3000余次,协调解决实际困难1800余个,发现整改各类问题隐患800余处。大力推行全国全省通办、“只跑一次”等便利政策和“清减降”“一网通办”等“放管服”改革举措,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修改、废止、宣布失效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律法规政策40余件,进一步消除了市场隐性壁垒。推动在6个产业园区设置“公共法律服务站”,靠前一步化解涉企矛盾纠纷。组织律师深入730余家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
整治突出问题
不断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办案质量高不高?司法承诺兑现快不快?司法温度暖不暖?司法队伍硬不硬?这是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新要求,也是执法司法公信力的核心要义。
全市检察机关部署开展“检察护企,促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4470万余元,集中清理整治40家空壳公司,营造清朗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公安机关全力推进公安护航发展“四大行动”,先后排查涉企案件1725起,整改执法问题1159个,积案清理率、涉案财物清理率创历史新高。破获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类案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7500余万元。
司法机关推动建立招商引资合同(协议)备案管理制度,加强招商引资重大签约事前审查、签约备案和政府履约监管等工作。推行涉企复议案件“容缺受理”,开通“绿色通道”,充分保障企业的救济权。推进“说理式执法”,探索推动“首违不罚+公益减罚+轻微速罚”执法新模式。
发布会介绍,今年来,我市政法系统深入开展执法司法突出问题专项检查,聚焦执法司法理念、执法司法行为、执法司法作风等7个方面,全面筛查案件766件,发现并整改问题案件40件,并追根溯源,健全了一批制度机制,杜绝问题再次发生。聚焦涉企等信访问题,推动开展积案化解专项行动,有效减轻企业诉累。针对“僵尸企业”退出、涉企执行难等问题,推动完善府院联动、快速司法出清等机制,部署新一轮破产及涉企执行攻坚行动,今年以来审结破产案件47件,盘活存量资产37.6亿元,涉企案件执行到位标的金额达26.3亿元,有效激发市场活力。(记者熊庆萍 通讯员郭斯)
第三场发布会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水兵,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彭文胜,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洪程,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中元介绍全市质量工作整体情况、质量提升工作举措和成效。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一盘棋”抓联动,聚焦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个方面持续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密集出台系列标准化政策性文件,全域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质量品牌战略,全市质量工作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度,红安苕产业链质量提升项目、蕲艾大健康产业质量提升项目入选质量提升省级示范项目。全市15家企业产品荣获首批“湖北精品”称号,认定产品数量居全省第二。全市有效注册商标超过5.3万件,驰名商标10件;拥有地理标志92件,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7件,数量居全国市州第1位。
我市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
“一张网”抓治理 全领域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黄冈居然之家垂直森林城市综合体。记者 周伟 摄
在全省率先出台系列标准化政策性文件,全域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建设。2023年度全市有各类标准7179项,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20个,省级试点(示范)项目16个。
深入推进质量品牌战略,品牌建设服务发展势头强劲。全市拥有地理标志92件,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7件,数量居全国市州第一位。全市15家企业产品荣获首批“湖北精品”称号,认定产品数量居全省第二。
10月31日下午,我市召开质量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通报的一组组数据,拓印着我市质量工作总体水平不断提升的坚实脚印。
质量提升工作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4家相关单位给予了回应。
建设老百姓满意的“好房子”
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10月1日,“今点黄州”公众号发布的一则《黄州区白潭湖“好房子”需求征集通告》,引发群众热烈反响,不少群众致电咨询项目情况。
我市如何推进“好房子”项目,提升住宅工程品质?针对这一热点问题,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彭文胜表示将从四个方面发力建设“好房子”:
标准引路。运用国家、省“好房子”的标准体系,提高工程设计、材料、建造、设备以及无障碍、适老化、智能化等标准;
设计优化。引导广大设计师精心设计“好房子”,让每一平方米都能够物尽其用、物有所值;
试点推进。积极推进高品质住宅建设试点,在计容方式、套内建筑面积比例限制等方面优化支持政策,加强高品质住宅项目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交付、运维服务的全周期管理,强化科技赋能,推行智能建造等新型的建造方式,要像造好汽车一样造出“好房子”;
环保用材。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广新材料在“好房子”建设过程中的应用,不断提升建筑材料的保温、隔热、防水、环保等性能,促进我市建筑工程质量跃上新台阶。
彭文胜表示会以建设老百姓满意的“好房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建筑质量管理标准化,深入实施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治理,确保全市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据了解,2023年,全市竣工验收单位工程691个,竣工验收合格率100%,施工现场“两书两牌”落实率100%,住宅工程“一证两书”制度执行率100%。2023年全市荣获湖北省建设优质工程“楚天杯”项目23个、荣获黄冈市建设优质工程“大别山杯”项目36个。
更多孩子在“家门口”
上好学教育质量加速扩优提质
建设质量强市,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有力抓手。
黄冈是农业大市,农村学生较多,如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洪程表示,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市教育局一直致力推动义务教育扩优提质,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
做实教联体改革下半篇文章,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与互补。2023年,全市组建167个教联体,实现公办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全覆盖,融合型教联体建设“黄冈经验”在全国交流和推广。组建6所高中联校,发挥优质高中辐射带动效能,提升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水平。
强化投入保障,改善办学条件。全市争取上级校舍维修资金1.5亿元,用于115所学校维修改造;争取义务教育能力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补助资金2.9亿元,用于45所学校改扩建、24所学校运动场改造、274所学校设施设备更新;争取薄弱高中改造资金1.25亿元,用于19所普通高中维修改造。新建(扩建)公办园23所,新增公办学位5190个。
坚持强基赋能,优化师资队伍。2023年,全市新补充教师2378人,争取国培、省培项目资金1473万元,培训教师、校(园)长3616人次。全市2人入选“荆楚好老师”,4人被评为“楚天名师”,4名校长、3名教师和7名优秀青年教师入选湖北省“荆楚名师名家培养工程”。
洪程介绍,2023年我市高考再创佳绩,全市一本过线8789人,全省占比11.5%;本科过线20585人,全省占比11.54%;600分以上人数2489人,全省占比11.6%。中等职业学校16614人参加普通高考、技能高考,15137人升学,比例达91.1%。
守护好碧水蓝天净土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向好
2023年,我市持续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加快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修复。扎实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印发《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白莲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强力推动库区石材产业环保问题专项整治,大力发展文旅和康养产业,取得阶段性成效。创新落实河湖长制度,部署开展“幸福河湖共同缔造行动”,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和500万元资金奖励。
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中元介绍了我市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
周中元介绍,2023年,我市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9%,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为100%。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累计均值下降幅度均居全省第一。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为100%。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到年度考核目标任务的116%。城市声环境质量有效控制,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等级“好”。
近年来,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为全市上下协同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品牌建设工作,发改、教育、住建、科技、农业农村等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开展行业领域质量提升行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
质量大潮,风起云涌;强市大业,鼓帆踏浪。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余水兵表示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坚持全领域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链条推动质量变革创新、全要素保障公共服务质量、全过程铸牢质量品牌标杆、全方位推进质量文化建设,扩大质量惠企利民成效,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黄冈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来源: 时间:2024-11-01 10:07:39 浏览量:
10月31日
我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和质量工作情况三场发布会
介绍我市今年以来
优化营商环境和质量工作
重要举措和成效
回答社会关注和媒体关心的问题
第一场和第二场发布会上,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章,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水兵,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彭文胜,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金明,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姜焕勇介绍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市委政法委负责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李学军,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熊晓明,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石玲,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徐正明,市司法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廖胜利介绍全市今年以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年度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报告,黄冈在全国294个市州中排名52位(全省第6位)。全市审批和服务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压减61%、办理材料精简36%、办事环节减少40%。今年以来,坚决查处涉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为企业减负129.71万元,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全市新增经营主体10.25万户,同比增长17.94%,经营主体对营商环境满意度综合得分较上年提升3.9分。
我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擦亮“冈好办”品牌
提升经济发展软环境
342项不动产登记事项实现“市域通办、全市联办”;
全市审批和服务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压减61%、办理材料精简36%、办事环节减少40%;
今年以来,全市新增经营主体10.25万户,同比增长17.94%……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沃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10月31日下午,我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市税务局、市发改委介绍了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举措和显著成效,回应社会关注和媒体关切。
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
促进服务迭代升级
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章介绍,今年以来,全市政务服务系统把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作为优化服务、提升效能的重要抓手,立足近年来“一网通办、一门全办、跨省通办”等改革成果,强化改革与数据应用,促进服务迭代升级。
关联事项集成办。将涉及多部门、程序复杂的事项实行集成办理和并联审批,实现“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网办理”。目前,已有“企业信息变更”“水电气联动报装”“义务教育入学”等一批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事项上线政务服务网。
容缺事项承诺办。对风险可控、纠错成本低且能够通过事中事后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的100项审批和服务事项,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信用监管”服务模式,实现申请材料后补或免交、实质审查后置或豁免等方式,简化办事材料和办事程序。
政策服务免申办。全面梳理行政给付、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惠企惠民政策,强化数据归集和大数据比对,实现符合政策条件的“免申即办”。今年以来,通过惠企政策“两库一平台”以免申即办方式兑现“稳岗补贴、专精特新奖补”等惠企资金6800多万元。通过“i黄冈”惠农服务平台以免申办方式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15项惠农补贴382万人次。

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不动产登记“市域通办”窗口,黄州市民周先生正在办理不动产权证。记者 王桑 摄
简易事项智能办。针对办理流程简单、群众关注度高、审批风险低的领域,如:临时身份证明、社保资格待遇认证、异地就医备案等61项审批和服务,探索审批智能化转型,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自助申请,后台审批无人工干预,数据比对核发结果的全流程智能化操作。
“此外,我们将满足企业需求作为优化服务供给的主攻方向,构建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扩面增值为补充的‘企业和产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实现企业办事‘一窗受理、一站办结’。”张章说。
以控制成本为核心
真金白银让利于企让利于民
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至4.45%,降幅达35.23%,有效减轻企业融资负担;
搭建惠企政策“两库一平台”,实现884个惠企事项免申即享,兑现各类惠企资金6800多万元;
麻城市建立中小微企业“亲清”云服务平台,精准兑现奖补资金1.6亿余元,获国家工商联肯定和推广;
武穴市开展税收政策“享无忧”试点改革,为1.81万户纳税人减免税费5.9亿元,为338户次纳税人落实信用贷款2.98亿元;
搭建特色供应链平台,着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工业企业百元营收成本同比降低1.1元……
“我市以控制成本为核心,配套出台工业稳增长、促消费、稳外资外贸等10项政策,全面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见效,截至目前已兑现惠企资金9.7亿元。”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姜焕勇介绍。
市税务局不折不扣推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精准落地,推动“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今年1至9月,为569户次企业办理出口退税2.64亿元;上半年2799户次小微企业通过“银税互动”获得银行贷款19.43亿元,有效为经营主体减税费负担、降融资成本、增发展底气。
市市场监管局结合自身职能,突出“全流程审查”,全面排查交通物流、水电气暖、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金融、行业协会商会等五大领域涉企违规收费现象,完善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坚决查处涉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今年以来,为企业减负129.71万元,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激发竞争活力。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聚焦降成本,在落实减免收费等方面下功夫,2023年6月至今年9月底,不动产登记实行零收费,全市减少企业、个人成本1257万元;招拍挂出让用地竞买保证金比例降低至10%,市区及各县市“多测合一”系统已完成上线,实现“一次测绘,多用途使用”,既为业务办理节省了时间,又为企业节省了测绘成本。
优服务解难题
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
对标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期盼,我市精准施策,用心服务,切实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助企纾困,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的发展氛围——
市委、市政府定期分行业分领域开展政企座谈会,“面对面”听取诉求建议,“点对点”解决具体问题。全市共受理涉企投诉问题164件,办结156件,办结率95%。
常态化开展“双千”行动,对全市312家重点企业、77个重点项目、69个商协会实行包保服务。积极开展“我为企业跑订单”活动,截至目前帮助企业新增订单43.7亿元。
上半年经营主体满意度测评综合得分较上年提升3.9分;1至9月全市完成技改投资107.6亿元,增速35%,全省排名第4位。
突出“全要素提升”,建立市场主体更满意的发展环境——
市市场监管局系统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全市设立“一站式”服务站所和窗口107个,15家企业产品荣获首届“湖北精品”称号,出台“蕲艾十九条”“英山云雾茶十五条”,不断加强品牌全产业链质量服务保障。
市税务局全面精简优化办税缴费流程,为纳税人提供“全天候、全智能、全业务”的一站式办税服务,实现233项“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事项网上通办,131项常见税费业务掌上办理,加速推行“无申请退税费”,90%以上低风险等级自然人股权变更事项半天即可办结。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全力支持房地产企业和建筑业企业发展,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今年,全市新增专精特新企业3家、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记者汪欢 通讯员郭斯)
我市多措并举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找准利企切入点 以法护航营商
法治是推进高质量发展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最根本、最稳定的保障。
10月31日下午,我市召开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提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目标,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全力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提高保障能力
建设护商兴商的工作格局
“市委政法委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连续四年在全市政法机关部署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工程’,推出“1+4+N”政策组合拳,从案件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执行、执法监督、公共服务等方面全流程综合施策,系统打造更优法治化营商环境。”
发布会上,市委政法委负责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李学军介绍,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工程,是统领全市政法机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总抓手,重点任务包含6个大项20个分项。涉及全面掌握市场主体法治需求,全面提升涉企案件办理质效,加快解决涉企执法司法历史遗留问题,强化涉企执法司法活动系统监督,深化平安园区(企业)创建等。
同时,市委政法委还牵头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实行月调度、季督办、全年结硬账,并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纳入全市政法机关纪律作风巡查,纳入市县两级公安机关政治督察巡查,推动全市政法干警执法司法理念更加优化,政法机关服务保障发展更加积极主动,护商兴商的工作格局逐步完善。
聚焦企业需求
增强便企利企的法治供给
企业需求在哪里,法治供给就在哪里?
1至10月,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涉企案件的平均结案时长、上诉率、执行到位率等10项反映审执质效的核心指标均位于全省第一方阵。
今年以来,我市两级法院聚焦企业需求,探索实行涉企案件经济影响“双向分级”评估制度,全面推行“胜诉即退费”,搭建“法院+金融”“法院+仲裁”等多元解纷平台,为涉企纠纷提供“好快优省”的解决方案,全市法院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率达99.16%,简易程序适用率达91.95%,平均结案用时同比下降8个工作日。
在破产审判上,成立“执破融合”团队,推进破产案件繁简分流,联合工商联、破产管理人协会发起成立全省首家企业重组重整法律服务站,帮助黄冈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绿宇公司等7家企业通过司法程序涅槃重生,盘活存量资产37.6亿元,安置分流职工1000余名。

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开展普法宣传。通讯员 陈傲 陈文雯 摄
据介绍,全市政法系统扎实开展“大走访”“千警进千企”等活动,健全落实“院庭长一对一联系重点企业”“企业家约见检察长”“公安干警235包联”等服务机制,组织政法干警走访各类企业3000余次,协调解决实际困难1800余个,发现整改各类问题隐患800余处。大力推行全国全省通办、“只跑一次”等便利政策和“清减降”“一网通办”等“放管服”改革举措,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修改、废止、宣布失效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律法规政策40余件,进一步消除了市场隐性壁垒。推动在6个产业园区设置“公共法律服务站”,靠前一步化解涉企矛盾纠纷。组织律师深入730余家民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
整治突出问题
不断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办案质量高不高?司法承诺兑现快不快?司法温度暖不暖?司法队伍硬不硬?这是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新要求,也是执法司法公信力的核心要义。
全市检察机关部署开展“检察护企,促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帮助企业挽回经济损失4470万余元,集中清理整治40家空壳公司,营造清朗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公安机关全力推进公安护航发展“四大行动”,先后排查涉企案件1725起,整改执法问题1159个,积案清理率、涉案财物清理率创历史新高。破获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职务侵占、挪用资金类案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7500余万元。
司法机关推动建立招商引资合同(协议)备案管理制度,加强招商引资重大签约事前审查、签约备案和政府履约监管等工作。推行涉企复议案件“容缺受理”,开通“绿色通道”,充分保障企业的救济权。推进“说理式执法”,探索推动“首违不罚+公益减罚+轻微速罚”执法新模式。
发布会介绍,今年来,我市政法系统深入开展执法司法突出问题专项检查,聚焦执法司法理念、执法司法行为、执法司法作风等7个方面,全面筛查案件766件,发现并整改问题案件40件,并追根溯源,健全了一批制度机制,杜绝问题再次发生。聚焦涉企等信访问题,推动开展积案化解专项行动,有效减轻企业诉累。针对“僵尸企业”退出、涉企执行难等问题,推动完善府院联动、快速司法出清等机制,部署新一轮破产及涉企执行攻坚行动,今年以来审结破产案件47件,盘活存量资产37.6亿元,涉企案件执行到位标的金额达26.3亿元,有效激发市场活力。(记者熊庆萍 通讯员郭斯)
第三场发布会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水兵,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彭文胜,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洪程,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中元介绍全市质量工作整体情况、质量提升工作举措和成效。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一盘棋”抓联动,聚焦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个方面持续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密集出台系列标准化政策性文件,全域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质量品牌战略,全市质量工作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度,红安苕产业链质量提升项目、蕲艾大健康产业质量提升项目入选质量提升省级示范项目。全市15家企业产品荣获首批“湖北精品”称号,认定产品数量居全省第二。全市有效注册商标超过5.3万件,驰名商标10件;拥有地理标志92件,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7件,数量居全国市州第1位。
我市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
“一张网”抓治理 全领域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黄冈居然之家垂直森林城市综合体。记者 周伟 摄
在全省率先出台系列标准化政策性文件,全域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建设。2023年度全市有各类标准7179项,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20个,省级试点(示范)项目16个。
深入推进质量品牌战略,品牌建设服务发展势头强劲。全市拥有地理标志92件,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7件,数量居全国市州第一位。全市15家企业产品荣获首批“湖北精品”称号,认定产品数量居全省第二。
10月31日下午,我市召开质量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通报的一组组数据,拓印着我市质量工作总体水平不断提升的坚实脚印。
质量提升工作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4家相关单位给予了回应。
建设老百姓满意的“好房子”
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10月1日,“今点黄州”公众号发布的一则《黄州区白潭湖“好房子”需求征集通告》,引发群众热烈反响,不少群众致电咨询项目情况。
我市如何推进“好房子”项目,提升住宅工程品质?针对这一热点问题,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彭文胜表示将从四个方面发力建设“好房子”:
标准引路。运用国家、省“好房子”的标准体系,提高工程设计、材料、建造、设备以及无障碍、适老化、智能化等标准;
设计优化。引导广大设计师精心设计“好房子”,让每一平方米都能够物尽其用、物有所值;
试点推进。积极推进高品质住宅建设试点,在计容方式、套内建筑面积比例限制等方面优化支持政策,加强高品质住宅项目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交付、运维服务的全周期管理,强化科技赋能,推行智能建造等新型的建造方式,要像造好汽车一样造出“好房子”;
环保用材。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广新材料在“好房子”建设过程中的应用,不断提升建筑材料的保温、隔热、防水、环保等性能,促进我市建筑工程质量跃上新台阶。
彭文胜表示会以建设老百姓满意的“好房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建筑质量管理标准化,深入实施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治理,确保全市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据了解,2023年,全市竣工验收单位工程691个,竣工验收合格率100%,施工现场“两书两牌”落实率100%,住宅工程“一证两书”制度执行率100%。2023年全市荣获湖北省建设优质工程“楚天杯”项目23个、荣获黄冈市建设优质工程“大别山杯”项目36个。
更多孩子在“家门口”
上好学教育质量加速扩优提质
建设质量强市,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有力抓手。
黄冈是农业大市,农村学生较多,如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洪程表示,为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市教育局一直致力推动义务教育扩优提质,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
做实教联体改革下半篇文章,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与互补。2023年,全市组建167个教联体,实现公办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全覆盖,融合型教联体建设“黄冈经验”在全国交流和推广。组建6所高中联校,发挥优质高中辐射带动效能,提升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水平。
强化投入保障,改善办学条件。全市争取上级校舍维修资金1.5亿元,用于115所学校维修改造;争取义务教育能力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补助资金2.9亿元,用于45所学校改扩建、24所学校运动场改造、274所学校设施设备更新;争取薄弱高中改造资金1.25亿元,用于19所普通高中维修改造。新建(扩建)公办园23所,新增公办学位5190个。
坚持强基赋能,优化师资队伍。2023年,全市新补充教师2378人,争取国培、省培项目资金1473万元,培训教师、校(园)长3616人次。全市2人入选“荆楚好老师”,4人被评为“楚天名师”,4名校长、3名教师和7名优秀青年教师入选湖北省“荆楚名师名家培养工程”。
洪程介绍,2023年我市高考再创佳绩,全市一本过线8789人,全省占比11.5%;本科过线20585人,全省占比11.54%;600分以上人数2489人,全省占比11.6%。中等职业学校16614人参加普通高考、技能高考,15137人升学,比例达91.1%。
守护好碧水蓝天净土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向好
2023年,我市持续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加快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修复。扎实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印发《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白莲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强力推动库区石材产业环保问题专项整治,大力发展文旅和康养产业,取得阶段性成效。创新落实河湖长制度,部署开展“幸福河湖共同缔造行动”,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和500万元资金奖励。
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中元介绍了我市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
周中元介绍,2023年,我市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9%,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为100%。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累计均值下降幅度均居全省第一。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为100%。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到年度考核目标任务的116%。城市声环境质量有效控制,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等级“好”。
近年来,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为全市上下协同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品牌建设工作,发改、教育、住建、科技、农业农村等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开展行业领域质量提升行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
质量大潮,风起云涌;强市大业,鼓帆踏浪。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余水兵表示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坚持全领域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链条推动质量变革创新、全要素保障公共服务质量、全过程铸牢质量品牌标杆、全方位推进质量文化建设,扩大质量惠企利民成效,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黄冈篇章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