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市总工会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教职工身心健康及业余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信息来源:本站 时间:2015-06-05 00:00:00 浏览量:

 教职工身心健康及业余生活状况

调  查  报  告

摘要: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我市教职工身心健康及业余生活状况,我们采用问卷的形式,对我市2487名教职工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教职工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业余生活比较单调,职业倦怠情绪比较严重。普遍认为教师社会地位不高,缺乏职业幸福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对职业未来心存迷惘。教育事业的发展靠教师,改善教职工身心健康状况迫在眉睫。

关键词:教职工  健康  改善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燃烧的蜡烛、吐丝的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是,在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背后,关注教职工这个群体自身的健康与幸福的人不多。殊不知,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关系教职工自身的健康与幸福。基于此,2014年,我们在我市范围内开展了教职工身心健康及业余生活状况问卷调查。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在职教职工10629人。本次调查问卷2487人,占教职工总数的23%。其中,男1404人,女1083人。调查覆盖了各个年龄、教龄、职称、岗位、学段和任教学科。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附图1-6:

图1:年龄统计图

 

 

 

 

 

 

 

 

 

图2:教龄统计图

 

 

 

 

 

 

 

 

 

 

 

图3:职称统计图

 

 

 

 

 

 

 

 

 

 

图4:岗位统计图

 

 

 

 

 

 

 

 

 

 

图5:任教学段统计图

 

 

 

 

 

 

 

 

 

 

图6:任教学科统计图

 

 

 

 

 

 

 

 

 

 

二、我市教职工身心健康及业余生活现状

(一)教职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1、身体和心理透支

一是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教职工中,平均每天有4节及以上课时的占46%,每天课余需要花3-4小时完成备课和批改作业等常规工作任务的占73%。其中,每天在学校工作9-10小时的占47%,7-8小时的占26%,具体见图7。二是思想压力大。感到工作压力大的占57%,感到工作劳累的占61%,感到家庭生活负担重、经济困难的占37%,具体见图8。

图7:               教师课时量统计图

 

 

 

 

 

 

 

 

 

 

 

 

图8:              教职工压力来源统计图

 

 

 

 

 

 

 

 

 

    2、职业倦怠

    教职工在工作中除了对学生的安全、学生的成绩以及学生的成长负责外,还常常遇到学生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动辙遭遇指责,甚至被上访告状,教职工由此感到困惑和苦恼。在职业满意度调查中,认为教师是受社会尊敬的职业,满意且珍惜这个岗位的只占10%。而17%的教职工职业思想动摇、有机会就想离开教育系统,其中12%的教职工对职业未来感到渺茫,没有目标,5%的教职工对职业未来感到悲观。

    (二)业余生活比较单调

    1、文化生活空间被挤压

对教职工的业余生活调查发现,教职工的业余时间被繁杂的家务劳动、侍奉老人、辅导孩子、上网看电视、棋牌娱乐等活动占据,而满足教职工兴趣特长需要的、有益于教职工身心健康的业余文化活动少之又少。具体见图9:

图9:          教职工业余生活统计图

 

 

 

 

 

 

 

 

 

2、业余体育锻炼不足

调查统计显示:59%的教职工偶尔参加业余体育锻炼,9%的从不锻炼,只有32%的教职工经常参加锻炼。参加锻炼的教职工中,21%的教职工平均每周锻炼5次以上,22%的平均每周锻炼3-4次,34%的平均每周锻炼1-2次,14%的平均每月锻炼1次以上,9%的平均每月锻炼不足1次。具体见图10:

图10:     教职工业余体育锻炼频度统计图

 

 

 

 

 

 

 

 

    (三)教职工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1、亚健康问题突出

亚健康是后天环境中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外在表现为精神状态欠佳、适应能力减退、焦虑程度偏高、不善于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在医院又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调查统计,60%的教职工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存在睡眠不足现象和记忆力减退、视角系统紊乱现象的教职工占50.3%;存在超负荷、体力透支现象的教职工占42.7%。数据显示,教职工亚健康问题突出。

2、疾病较多

从身体健康状况来看,患病的教职工占问卷总人数的70%。其中,患大病的占2%,患职业病(主要包括咽炎、颈椎及腰椎病)的占51%,患心脑血管、血液病和肝胆疾病的占20%。

三、影响教职工身心健康的主要原因

(一)工作负担重,心理压力大

    47%的教师认为日常工作量很大。超过65%的教师平均每周16课时以上。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班级工作、教学评比、教学研讨、教学观摩、教学反思、计划总结、开会学习等日常工作任务繁多,各项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上级活动与学校活动循环重叠,各种检查评比、达标创建、评估验收等教育教学工作以外的任务,还需要教职工加班加点地参与和配合。尤其是班主任,除了完成教学常规工作外,还要负责课间操、打扫卫生、组织班团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班干部、家访、家长会等工作,所有这些都给教职工带来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

长期以来,高考和中考机制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仍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学校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评价教师,教师的职称评定、年度考核、评模评优、评等定级均与学生成绩挂钩,导致学校追求升学率,教师追求高分率。素质教育虽然推行多年,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教育改革始终步履维艰,一直在“带着镣铐跳舞”,教职工不得不沦为体制下的工具,为了出成绩,把学生捆绑在教室里,捆绑在书本上,从而,教师的压力传递给学生,教师的痛苦变成了学生的痛苦。

(二)学生管理难,安全责任大

由于学校布局调整、撤点并校,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大部分住校,一个星期中学生有五天生活在学校。学校教职工不仅要负责教育教学工作,还要管学生的吃喝拉撒睡,安全责任被扩大。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教职工被问责,学校要承受经济损失,还要承受舆论的巨大压力。一起事故甚至可以垮掉一所学校,一起事故甚至可以毁掉一名教职工。于是,学校因噎废食,不敢组织学生集体活动,连体育课、劳动课也不敢上,社会实践、春游秋游等正常活动不能回归校园。安全问题捆住了师生的手脚,异化了师生关系,也异化了校园氛围。

近几年来,“独生子女”和“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很多独生子女生活娇惯,个性放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秩序意识和纪律意识,责任感和意志力,吃苦精神和抗挫能力差,日常生活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与同学交往。在校生中,有35%以上的“留守学生”,大部分留守学生成长环境不健全,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习动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学现象严重,在个性性格、与人沟通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思想认知、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非社会化行为突出。少数学生受“黄、赌、毒、网络游戏”等不良影响,精神颓废、意志消沉,没有志向和理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全没有形成,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大打折扣,出现“5<2”的现象,即在学校受教育的5天不及学生在校外的2天,学校教育无良策,教师无可奈何。

(三)情绪排解方式单一,心理缺乏张力

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教职工在遇到烦恼和压力时不能及时释放内心的紧张和压力,情绪排解方式单一。其中,26%的教职工选择自己隐忍承受,52%的教职工偶尔与人沟通交流(其中34%的教职工会主动找亲友倾诉),8%的教职工会寻求心理咨询,14%的教职工采用其它办法排解。而作为教职工社会活动的主要空间,学校与教职工的沟通交流渠道也较少,且以集体沟通形式为主。其中,通过教职工大会进行沟通的占25%,通过校务公开和橱窗的方式进行沟通的占44%,通过教代会进行沟通的占20%,通过个别谈话等其它方式进行沟通的只占11%。教职工业余时间少,业余生活匮乏,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不能得以释放,缺乏张力。

(四)健康意识差,自我保护不力

    调查发现,只有39%的教职工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很关注,保护意识强;47%的对自己的健康不太关注;14%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上医院看病就医。75%的教职工认为自己处在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20%的认为自己很健康,5%的教职工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清楚。另外,医疗条件差,特别是长期在边远山区工作的教职工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更是艰苦。经调查,84%的教职工参加过体检,16%的没有参加过体检。参加过体检的教职工中,一年体检一次的也只占41%,2年体检一次的占24%,3年以上体检一次的占35%。而64%的体检由学校组织,36%的自行进行。健康隐患不能及早发现和治疗,导致诱发成一些重大疾病。身心健康缺乏维护,影响着教职工的生活质量。

    (五)办学条件较差,教师待遇偏低

近年来,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2014年工资调整,教师待遇有所提高,但横向比较,教师的工作条件、工作待遇与其它行业仍有较大差距。一是基础设施设备不到位。有些学校教职工仍是宿舍与办公室合一,有的学校2名或多名教师挤在一起住宿,不利于办公和正常生活。学校功能室不全,多媒体、多功能教室短缺,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无法应用。二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靠公用经费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学校建设和改造资金要求地方配套,而配套常常不能到位,部分学校只能负债运行,教职工待遇无法改善。三是长期在边远贫困地区从事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医条件差,健康状况得不到保证,带病工作的教师占一定比率。

四、改善教职工身心健康的对策

着眼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管理者有责任和义务采取可持续的对策和措施,着力改善教职工身心健康状况,消除职业倦怠,增强教职工的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感,提振精神,激发积极性。

(一)合理安排教职工工作量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就像一根弹簧,如果压力过大或压住不放,弹簧就会失去弹性,人就会失去热情与活力。为此,学校要尽力合理安排教职工工作量,让教职工有张有弛地工作和生活,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爆发出更大的热情和创造力。

    一是优化教师队伍近年来,湖北省实施教师补充新机制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缺编问题。但是,为了满足学生就近就便上学的需要,又恢复了部分教学点,教职工仍然严重缺编。今后一段时期内,学校要配齐学科教师,解决学科结构不合理、任教专业不对口、队伍新老交替断层和工作量不均衡等问题。

二是减轻教师负担学校要以常规教学为重心,保证教师集中精力搞好教育教学。减少检查评比,避免各种迎检对师生正常教学秩序的干扰。精简会议,缩短会议时间。提高集体备课和集中教研活动效率,杜绝加班加点搞工作,让教职工有适当的业余生活时间。一些学习、培训尽量不安排在节日和假期,把假期真正还给教职工。规范作息时间,规范课程管理,规范作业管理,从减轻学生负担开始减轻教职工负担。

    三是完善评价机制科学制定绩效考核和教学评价标准,学习先进地区的教育教学考核办法,坚持常规工作实绩考核为主。

(二)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通过广泛开展教职工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营造生动活泼,蓬勃向上,身心愉悦的氛围,增强教职工凝聚力,提升教职工生活品质,以教职工的发展带动学生及学校的发展

一是确保经费投入。学校要将教职工活动经费纳入预算,确保教职工活动经费。加大文体器材、活动场室的投入和日常维护力度,配备教工阅览室和书法、摄影、体育、音响、棋类各种文体用品,保证教职工有基本的活动条件

二是形成活动机制。制定活动方案,确保活动时间,形成活动常规,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经常组织小型多样的教职工运动会等集体活动,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是组建活动社团。根据教职工的兴趣、特长组建社团提供充分多样的活动项目选择。开展文化艺术、体育竞技、信息科技、生活休闲、公益服务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形成自发交流平台,唤醒教主体意识,增强教职工工作自信与个人魅力。

(三)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让教师终身学习成为习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这样,教师工作上得心应手、事业上如鱼得水、教学上有所成就,心情才能快乐愉悦,才能有良好的情绪对待生活。

一是积极参与继续教育。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见识的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喜欢思想观念新,知识更新快的教师。这就要求教职工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新的教学观念,达到新的教学要求,从而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二是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效。要让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课改的必要性,体会到课改教研过程的乐趣,让教师们看得到课改的效果。不要让课改教研偏离正常的轨道,变成“曲高和寡”、“不务正业”、“花拳绣腿”,更不能让教研教改变成教师为职评晋级争“奖励”、夺“名次”、挣“成果”的“旁门左道”。

三是搭建课堂教学实践的平台。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舞台上历练成长。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比武、课堂教学观摩和送课下乡等活动,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实施青蓝工程,通过老教师见面课、示范课和新教师说课、汇报课、研究课等多种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实行推门听课制度,促使教师潜心备课,精心授课,上好常规课,提高常规教学水平。

(四)创设教职工良好的生存环境

实践表明,导致人心身障碍的中介因素有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生物免疫系统。如果这些因素缺失或者不良,就很可能或者很容易形成身体疾病或心理问题。  

一是优化学校的人际环境。学校要坚持正面典型激励和正面引导,树立身心健康、生活幸福、事业有成、教子有方的教职工典型,帮助教职工增强生活信心和幸福向往。加强教职工与领导,教职工与教职工,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互帮互助、融洽和谐的良好人际环境。

二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选送教职工参加心理咨询培训,开展专业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辅导和减压工作。当教职工感受到生活压力过大时,心理咨询师会同家人、亲友、同事、知心朋友给予帮助,和教职工一起讨论目前的压力原因,商讨解决办法,使教职工对压力情境进行重新审视,确立更现实的目标。

三是职工做好事、办实事。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教职工身体健康检查,并形成常规,使一些重大疾病能够得以早发现、早治疗。了解教职工疾苦,对遭遇疾病、灾祸、困难的教职工及时给与慰问和帮扶,努力为教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教职工真正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工作动力。

(五)改善教职工自我调适能力

教职工要树立健康意识,为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而努力,增强锻炼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一是教职工要树立进取意识。正确理解社会对教职工的角色期待,合理解决工作中发生的各种矛盾,把来自个人、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等各方面的压力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驱动力。

二是教职工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妥善安排时间,合理分配精力,提高工作效率,调整工作和生活节奏,避免身心经常处于疲惫状态。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色生活态度,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主动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广泛接触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是教职工要努力增强保健和锻炼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主动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膳食营养平衡。工作之余,迈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寻找一些简易的锻炼方式,如打球、慢跑、做操、唱歌、跳舞、写字、画画、听音乐等,让锻炼成为习惯。

(麻城市教育工会    熊  雁   周泽秀   陈元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