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冈市总工会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工文苑

美文:一碗汤里的匠心

信息来源: 时间:2022-05-09 17:19:26 浏览量:
一碗汤里的匠心
 
--老汤馆的新生
 
黄州区体育路小学  王皓雪
 
      作为中石油买断职工,姑母下岗回家已经二十年有余。

      记得那天,她脱下了那件鲜艳的橙色工服,抖了抖灰,把工服方方正正地挂在了衣架上。大家都担心她郁郁不得志,生性乐观积极的她却一点儿也没有自怨自艾。用她的话说:“老天都饿不死瞎家雀,还能让我这大活人填不饱肚子?”当时的我还年轻,听不出这话里的故作轻松,后来见证了老汤馆的萧条与新生,才知道,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容易。

      说到这老汤馆,就是姑母下岗后的赖以生存的活计了。没下岗之前,姑母就善烹饪,喝过她炖的老火汤的人,都会赞不绝口。同样是清洗、焯水再炒制,同样是大火沸开小火慢煨,就是因为她用料实在,不省工时,所以炖出来的汤汁浓香味美,令人回味。所以选择这拿手好汤开店,我们都是赞同的。

      经历了选址、办证、设备安装和简单的宣传之后,姑母的老汤馆终于开在了石油小区的门口老街,周遭谈不上络绎不绝,餐饮氛围却也算成熟。

      一进去,敞亮的店堂,干净整齐的桌椅,温馨的灯光透着暖意,员工就只有姑父和姑母两个人。姑父每天凌晨4点去早市挑选食材,6点前第一批土罐已被填满,后厨整整齐齐的十个老碳炉子,土罐里煨着排骨藕汤和土鸡汤,氤氲着香气,飘散出一个下岗工人对新生活、新事业的美好希冀。

      来照顾生意的都是熟知姑母手艺的老街坊,老奶奶捎着老伴儿,小两口抱着孩子,兄弟伙儿揣着小酒,姐妹们挽着胳膊,就这么热热闹闹地齐聚在不过二十几平的小店,喝着汤,聊着家长里短,生意也好,生活也罢,就这么暖洋洋地继续着。

      慢慢更多的人知道了这家老汤馆,虽不及开业时那么红红火火,可是这刚刚好的节奏带来的刚刚好的收入,却也能让姑母和姑父老两口的晚年生活充实又不会太过忙碌,是的,一切都是刚刚好的样子。

      市场终归是市场,撬动平衡的永远是利益的驱动。

      最先发现客流量减少的是姑父,本来每天9点要去挑选一天中第二批食材的他,发现第二批汤卖不完了,于是他减少了进货量,直到每天只用采购一次。后来发展到头批汤都能剩下,店堂流水的骤减让姑母也开始不安,可是即便如此,老两口始终没有把余汤冻起,留到第二天售卖。我也是从姑父频繁给我们送汤来这件事知道了原来老汤馆的生意已经陷入了萧条。

      在一个周末,我们来到店里,与其说是来帮忙,还不如说是想看看有什么能宽慰姑母的。也就是那一次,从一个坚持每周来喝汤的老师傅口里,打听到了一些原由。

      原来,老街的背面是一片商住楼,有商家不租赁一楼昂贵的临街铺面,而是选择楼上,他们的店铺并不做堂食,而是采取加热料理包等半成品,用外卖的方式配送。由于能够大量节约房租和人员的成本,所以售价低廉,利润丰厚。

      这本是不同的商业赛道,各有各的运营模式,无可非议。但最近,他们的料理包开发了新的汤品,加工出来的汤水虽然没有老火汤现熬制的浓郁,但是却十分鲜美。由于半成品加工成本低,所以售价仅仅是老火汤的一半,再加上外卖配送方便快捷,有些食客选择的天平就不再向老火汤倾斜。

      老师傅不屑地说:“那是汤吗?那是鸡精兑水!”姑妈笑笑,许是安慰自己,对老师傅说:“现在年轻人节奏快,料理包出餐快,配送快,有它的长处。”老师傅继续摇摇头,说:“我还是好这口老汤,新鲜买的,新鲜熬的,货真价实,不偷工减料,且不说好喝不好喝,不比那加了防腐剂的强?”

      老师傅的话让姑母的脸色增添了些许暖意,她什么也没说,去后面给老师傅又添了一碟子酸豇豆,这老街坊的老口味,她总是拿捏得那么精巧。

      回去的路上,心里想到了许多,姑母这代老工人下岗前兢兢业业奋战在一线的艰苦,下岗后不怨天尤人自力更生的独立,一辈子的认真劲儿融入汤里的那股子坚持,宁可减少利润也不在食材用料上取巧的执着……这些画面反复闪现在我的脑海里。

      这不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在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要坚持弘扬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吗?姑母这一代人,正是用过去和现在践行着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他们踏踏实实着做着老百姓能做的事情,难道不应该有一个更好的结果吗?

      正当我有些不忿的时候,电话响起了,耳边传来了姑母温和又坚定的声音:“我想过了,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既然还有老街坊想喝我的汤,说明这老火汤货真价实值得认可,我们老两口要做的,就是把它的真材实料,慢火细煨坚持下去!你看好不好?”

      一个六旬的老人,能有这样的果敢和匠心,这怎能不好?亲人的支持总是最能激励人心的。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姑母将后厨的一部分操作案面搬到了店面的临街处,一面靠墙,三面玻璃。无论是经过的路人,还是来店里的食客,现在都能看到食材自从进入店内,被反复清洗,焯水撇去浮沫,沥干水分,铁锅炒香,土罐慢炖……

      老两口不问结果,持着一颗把汤做好的初心,就这么守来了老汤馆的新生。有一天,第一批汤一售而空;又有一天,姑父又开始需要采购第二批的食材了;一个月后,姑母开始给我打电话,问我们小辈儿周末有没有时间去帮忙……

      看吧!一碗饱含匠心的汤终究是会被更多的人们熟知和认可的,用口味来投票的食客是对劳动者付出的最好回报!

      我们问姑母要不要扩大店面,再添置几个碳炉和土罐,甚至要不要再请几个跑堂。姑母还是笑着摇摇头:“不了,就这两批二十罐吧,卖完了我们老两口正好歇歇,多了,我们就做不动了,做不动就打折扣了,这汤啊,也就不好喝咯!”

      我们不再劝,老人家的话淳朴而又鲜活,就好似装修时姑父亲手在墙上写的那两句话:汤鲜肉美是本味,守实求真是初心!此刻正在透过玻璃的晨光映衬下,闪闪发着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