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职工(网络)宣讲比赛决赛获奖作品展播(一)
信息来源: 时间:2024-09-27 10:28:27 浏览量:
奋进强国路,唱响劳动美。9月25日,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总工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梦·劳动美——劳动托举梦想 奋斗书写华章”2024第七届全省职工(网络)宣讲比赛决赛在汉成功举办。
今年创新宣讲比赛形式,首次将同一主题的征文活动与宣讲比赛融合推进。参加职工(网络)宣讲比赛决赛的12名选手,用火热的生产生活、真切的实践感悟深刻阐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广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理念。
即日起,湖北省总工会微信公众号将集中展播获奖作品,让我们一睹他们的风采。
《就是不服周》
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 展云鹏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建三局的展云鹏。
在湖北总会听到人们说“不服周”,我作为一个北方人开始还不太清楚这是什么意思,后来了解到这是武汉本地方言,意为不服气、不认输、不放弃。作为在鄂央企的中建三局,在发展过程中也将“不服周”的精神融进了血液,逐渐成为全体三局人的初心品格。
不服周是一种战胜困难的必胜气魄
时间回到2006年,中建三局承接了时为亚洲最大高铁站的武汉站,无论是桥梁、钢结构还是幕墙的设计施工均有多项属于国际、国内首例。等到把前期问题解决,工期已过了一半,但通车的日子不变,外界对工程顺利完工质疑颇多。
“夺下这个山头,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我们发起建设动员令,从青山区工业四路到工业十路,所有商务宾馆住的都是赶来会战的三局人。大家挂出作战图,一个又一个时间节点的全力推进,抢工直到通车仪式启动的最后一秒,保障了武广高铁首发仪式顺利举行。正是靠着不服周的精神,啃下了这块“中国史上施工技术难度最大火车站”的硬骨头,成为中国建筑领域最高荣誉詹天佑奖和鲁班奖的大满贯得主。
不服周是一种苦心钻研的创新精神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三中全会这个名词,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有沉甸甸的分量。回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建三局凭借不服周的钻研精神,用当时最先进的滑模技术,创造出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书写了改革开放的代名词。到了新时代,同样依靠这股不服周的创新精神,开始自主研发空中造楼机这一造楼神器。在云层上打造一个造楼工厂,让机器机械作业、人工智能控制、高层楼栋浇钢筋混凝土,全部集中、逐层地在空中完成,曾经建一层楼要几千人,现在最少仅五十余人就可以。以不服周的精神,在大战大考中淬炼人才,走出了一条从装备引进到自主研发的道路,实现了从“陪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确立了我国在超高层建筑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创造出在新时代的“改革加速度”。
不服周是一种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坚毅决心
今年夏天,江豚嬉戏的画面多次出现在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江段。这座由中建三局投资建设运营的千米级长江大桥,为了不影响“水中大熊猫”中华鲟、“微笑天使”江豚等珍稀鱼类栖息和活动,设计团队日夜鏖战,设计方案数易其稿,只为不在水中建桥墩,采用主跨1160米悬索桥“一跨过江”的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实际行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在过去传统建筑行业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问题。面对这些现实情况,三局人以不服周的精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誓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以打破传统发展理念的决心,严格按照绿色低碳要求进行施工。让一条条河流、湖泊碧波再现,让一栋栋会“呼吸”的住宅、办公楼融入自然,交出一张张绿色低碳发展的“答卷”,以不服周的精神努力成为环保行业领先者,全面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转型升级。
不服周,是楚人的一种文化基因,是一生要强的湖北式倔强,是越是困难越向前的英雄胆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湖北人正不屈不挠、勇敢向前。我们相信,不服周的湖北必将中流击水,不断突破,交出精彩答卷!不服周的中国必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之路上,必定有我!
《三峡之光在雪域高原绽放》
三峡集团西藏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边巴顿珠
大家好,我叫边巴顿珠,我来自大美西藏。
我是西藏日喀则农牧民的孩子,我也是三峡集团西藏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
从前,我做梦都没有想过,我会走出高原,飞到峡江,又回到故乡。
但是这一切,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我想说:
——是三峡集团,照拂了雪域高原的我;是三峡之光,照亮了108名“西藏三峡人”的梦想!
我今天的演讲就从这108人的故事开始。
2014年以来,三峡集团采用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的方式,开展教育援藏工作,在三峡大学定向培养了108名西藏学生,全额资助他们完成学业,进入三峡集团就业。
——而我,就是108名学生中的一员。
出生于农牧家庭的我,小时候能想到未来的生活,就是跟哥哥们一样放牛种地、或去外地打工。
可是,我赶上了三峡集团 “西藏班”定向培养政策!
我的头顶,闪现了一束光,点燃了我对未来的期望!
我走出了家乡,走进了三峡大学的“西藏班”学习,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
——和我一样,还有107个西藏孩子,沐光而行,拔节成长!
我们不能辜负这份厚爱!我们始终不忘乌鸦反哺!
大学毕业后,秉承三峡集团“扶志与扶智并重,输血与造血结合”的理念,我们这108人,分别被安排到自治区各厅委办和三峡重点援藏建藏项目交流、锻炼。
我们,也有了一个光荣的名字:“西藏三峡人”!
——我,也以己之学,投身到建设家乡的浪潮里。
我们始终牢记公司领导的谆谆教诲与殷殷嘱托:“不论在哪里工作,都要抱有拼韧精神,因为我们代表的是三峡集团形象!”
——我们不敢忘,不能忘,不会忘!
我们的同学务杰旦增,在墨脱驻村,协助“最美三峡人”周雨树,带领全村修公路、搬新家,开山门、办民宿,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把一个深度贫困的边境村,打造成了文旅产业一体的明星村!临走之前,他们收到了老百姓挽留他们的108个红手印。
旦增云旦等同学,在世界最高海拔的风电场参与和见证着三峡人创造的伟大奇迹。他们喝着烧不开的水,吃着泡不熟的方便面,“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解决了超高海拔“低温低氧”环境下施工难、风电设备进藏运输难,超高海拔风电开发技术难等一系列难题,填补了行业空白,为我国超高海拔区域的风电开发提供了最为宝贵的经验!
还有,参与28个高寒高海拔县城供水工程的“西藏三峡人”,西藏人民的点赞,各县如雪片般飞到三峡集团的感谢信,是对他们的最高褒奖!就在今年6月份,湖北省总工会也把关怀与温暖,送到“西藏三峡人”的心坎里。
长江浩荡、雅江奔腾,犹如我的青春在澎湃!
雪域高原,知音湖北,都令我激情在飞扬!
我们感恩三峡集团,我们更感恩援藏实践!
今年是对口援藏工作开展30周年。党中央的关心,全国人民、湖北人民的情谊,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
三峡集团,让我们“就业一人,稳定一家”,给西藏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现在,我们也骄傲地上场了!
当三峡之光在雪域高原绽放,我们108名“西藏三峡人”,会在建藏兴藏的路上踔厉奋发,赓续——奋进的力量!
《建设一条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百年铁路》
中交二航局五分公司 徐梦颖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交二航局的徐梦颖。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十年来,中交二航局的足迹遍布五洲四海:巴拿马的邮轮码头;老挝的中老铁路;巴铁的瓜达尔港......我们用行动践行着习总书记的倡议。
而这其中,最值得称颂的就是我们为支援“非洲好兄弟”肯尼亚,而建设的内马铁路,它是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的重要工程。
之前,在肯尼亚只有坑洼不平的泥巴路,和仅有的一条修建于100多年前的殖民旧铁路。其中穿过东非大裂谷的绝壁公路,拥堵,危险,是无数司机的“噩梦”,而内马铁路的修建,不仅能极大地改善这种交通环境,更能为肯尼亚带来繁荣。
然而,它的建设之路却异常艰辛!尤其是我们中交二航局建设的第五标段,正位于被誉为“地球伤疤”的东非大裂谷谷底。
2016年7月,项目刚开始建设,我们就面临着“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项目需要58万方的砾石,但在方圆百公里的土地上,我们一连搜寻了数十日,却找不到一颗符合条件的石子!只有无数的火山渣!怎么办?眼看着进度一天天地拖延,焦虑缠绕着我们。
“能不能把火山渣变成高强石料!”团队中有人提出这样的设想。
“这跟‘点石成金’也没啥区别了吧!”质疑的声音也随即出现!
“不能放弃一丝希望!愚公能移山,我们也要有能‘填谷’的精神。”
于是一场“点渣成石”的战役正式打响。项目部一部分同事进行室内试验,找出最佳的火山渣与粉质黏土的配比;一部分同事进行现场试验,测试成品强度。
最终历时70多天,通过280多项试验,我们终于找到了“点渣成石”的最佳配合比!并让“火山渣综合利用”这一关键技术提升至国内外领先水平!
“无米下锅”的问题,终于是得到解决了!
可不曾想,更艰难的还在后面。肯尼亚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气温都是30度以上,有时更是超过了40度,紫外线极其强烈,每天8、9 个小时的日照时间,让现场人员不到三个月就变得跟黑炭一样,皮肤更是晒得脱了一层又一层。因为干旱少水,道路上溅起的尘土会一层又一层地沾附到晒伤的皮肤上,刺痒、灼热、疼痛,就像无数蚂蚁在皮肤上撕咬一样。
可即便是面对如此困难,我们的建设者,谁也没有退缩,大家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用“钢铁之躯”,历时1000多个日夜,建设起这条中非“一带一路”上的璀璨明珠。
而今,内马铁路已经开通5年了。它的修建,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它让曾经居无定所、还处于游牧部落的马赛人,通过我们二航局开设的免费技能培训学校,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磅礴魅力,学习到了新技能,找到了新工作,开启了新生活,踏入了文明“新纪元”;
它让每年几百万名旅客,有了安全快捷的出行方式;
它让肯尼亚每年上千万吨的货物,走向世界;
它让非洲无数野生动物,都有了绿色通道;
600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曾率船队,到达东非海岸蒙巴萨,绘就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篇章。
而今,在600年后的今天,列车呼啸,笛声长鸣,跟随着“一带一路”的足迹,内马铁路正以“全心”的方式,续写着中非友好发展的美丽新篇,我们也将继续发扬“争创”精神,为推动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
信息来源: 时间:2024-09-27 10:28:27 浏览量:
奋进强国路,唱响劳动美。9月25日,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总工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梦·劳动美——劳动托举梦想 奋斗书写华章”2024第七届全省职工(网络)宣讲比赛决赛在汉成功举办。
今年创新宣讲比赛形式,首次将同一主题的征文活动与宣讲比赛融合推进。参加职工(网络)宣讲比赛决赛的12名选手,用火热的生产生活、真切的实践感悟深刻阐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广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理念。
即日起,湖北省总工会微信公众号将集中展播获奖作品,让我们一睹他们的风采。
《就是不服周》
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 展云鹏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建三局的展云鹏。
在湖北总会听到人们说“不服周”,我作为一个北方人开始还不太清楚这是什么意思,后来了解到这是武汉本地方言,意为不服气、不认输、不放弃。作为在鄂央企的中建三局,在发展过程中也将“不服周”的精神融进了血液,逐渐成为全体三局人的初心品格。
不服周是一种战胜困难的必胜气魄
时间回到2006年,中建三局承接了时为亚洲最大高铁站的武汉站,无论是桥梁、钢结构还是幕墙的设计施工均有多项属于国际、国内首例。等到把前期问题解决,工期已过了一半,但通车的日子不变,外界对工程顺利完工质疑颇多。
“夺下这个山头,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我们发起建设动员令,从青山区工业四路到工业十路,所有商务宾馆住的都是赶来会战的三局人。大家挂出作战图,一个又一个时间节点的全力推进,抢工直到通车仪式启动的最后一秒,保障了武广高铁首发仪式顺利举行。正是靠着不服周的精神,啃下了这块“中国史上施工技术难度最大火车站”的硬骨头,成为中国建筑领域最高荣誉詹天佑奖和鲁班奖的大满贯得主。
不服周是一种苦心钻研的创新精神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三中全会这个名词,在亿万华夏儿女心中有沉甸甸的分量。回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建三局凭借不服周的钻研精神,用当时最先进的滑模技术,创造出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书写了改革开放的代名词。到了新时代,同样依靠这股不服周的创新精神,开始自主研发空中造楼机这一造楼神器。在云层上打造一个造楼工厂,让机器机械作业、人工智能控制、高层楼栋浇钢筋混凝土,全部集中、逐层地在空中完成,曾经建一层楼要几千人,现在最少仅五十余人就可以。以不服周的精神,在大战大考中淬炼人才,走出了一条从装备引进到自主研发的道路,实现了从“陪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确立了我国在超高层建筑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创造出在新时代的“改革加速度”。
不服周是一种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坚毅决心
今年夏天,江豚嬉戏的画面多次出现在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江段。这座由中建三局投资建设运营的千米级长江大桥,为了不影响“水中大熊猫”中华鲟、“微笑天使”江豚等珍稀鱼类栖息和活动,设计团队日夜鏖战,设计方案数易其稿,只为不在水中建桥墩,采用主跨1160米悬索桥“一跨过江”的方案,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实际行动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在过去传统建筑行业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问题。面对这些现实情况,三局人以不服周的精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誓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以打破传统发展理念的决心,严格按照绿色低碳要求进行施工。让一条条河流、湖泊碧波再现,让一栋栋会“呼吸”的住宅、办公楼融入自然,交出一张张绿色低碳发展的“答卷”,以不服周的精神努力成为环保行业领先者,全面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绿色转型升级。
不服周,是楚人的一种文化基因,是一生要强的湖北式倔强,是越是困难越向前的英雄胆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湖北人正不屈不挠、勇敢向前。我们相信,不服周的湖北必将中流击水,不断突破,交出精彩答卷!不服周的中国必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之路上,必定有我!
《三峡之光在雪域高原绽放》
三峡集团西藏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边巴顿珠
大家好,我叫边巴顿珠,我来自大美西藏。
我是西藏日喀则农牧民的孩子,我也是三峡集团西藏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
从前,我做梦都没有想过,我会走出高原,飞到峡江,又回到故乡。
但是这一切,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我想说:
——是三峡集团,照拂了雪域高原的我;是三峡之光,照亮了108名“西藏三峡人”的梦想!
我今天的演讲就从这108人的故事开始。
2014年以来,三峡集团采用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的方式,开展教育援藏工作,在三峡大学定向培养了108名西藏学生,全额资助他们完成学业,进入三峡集团就业。
——而我,就是108名学生中的一员。
出生于农牧家庭的我,小时候能想到未来的生活,就是跟哥哥们一样放牛种地、或去外地打工。
可是,我赶上了三峡集团 “西藏班”定向培养政策!
我的头顶,闪现了一束光,点燃了我对未来的期望!
我走出了家乡,走进了三峡大学的“西藏班”学习,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
——和我一样,还有107个西藏孩子,沐光而行,拔节成长!
我们不能辜负这份厚爱!我们始终不忘乌鸦反哺!
大学毕业后,秉承三峡集团“扶志与扶智并重,输血与造血结合”的理念,我们这108人,分别被安排到自治区各厅委办和三峡重点援藏建藏项目交流、锻炼。
我们,也有了一个光荣的名字:“西藏三峡人”!
——我,也以己之学,投身到建设家乡的浪潮里。
我们始终牢记公司领导的谆谆教诲与殷殷嘱托:“不论在哪里工作,都要抱有拼韧精神,因为我们代表的是三峡集团形象!”
——我们不敢忘,不能忘,不会忘!
我们的同学务杰旦增,在墨脱驻村,协助“最美三峡人”周雨树,带领全村修公路、搬新家,开山门、办民宿,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把一个深度贫困的边境村,打造成了文旅产业一体的明星村!临走之前,他们收到了老百姓挽留他们的108个红手印。
旦增云旦等同学,在世界最高海拔的风电场参与和见证着三峡人创造的伟大奇迹。他们喝着烧不开的水,吃着泡不熟的方便面,“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解决了超高海拔“低温低氧”环境下施工难、风电设备进藏运输难,超高海拔风电开发技术难等一系列难题,填补了行业空白,为我国超高海拔区域的风电开发提供了最为宝贵的经验!
还有,参与28个高寒高海拔县城供水工程的“西藏三峡人”,西藏人民的点赞,各县如雪片般飞到三峡集团的感谢信,是对他们的最高褒奖!就在今年6月份,湖北省总工会也把关怀与温暖,送到“西藏三峡人”的心坎里。
长江浩荡、雅江奔腾,犹如我的青春在澎湃!
雪域高原,知音湖北,都令我激情在飞扬!
我们感恩三峡集团,我们更感恩援藏实践!
今年是对口援藏工作开展30周年。党中央的关心,全国人民、湖北人民的情谊,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
三峡集团,让我们“就业一人,稳定一家”,给西藏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现在,我们也骄傲地上场了!
当三峡之光在雪域高原绽放,我们108名“西藏三峡人”,会在建藏兴藏的路上踔厉奋发,赓续——奋进的力量!
《建设一条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百年铁路》
中交二航局五分公司 徐梦颖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交二航局的徐梦颖。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十年来,中交二航局的足迹遍布五洲四海:巴拿马的邮轮码头;老挝的中老铁路;巴铁的瓜达尔港......我们用行动践行着习总书记的倡议。
而这其中,最值得称颂的就是我们为支援“非洲好兄弟”肯尼亚,而建设的内马铁路,它是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的重要工程。
之前,在肯尼亚只有坑洼不平的泥巴路,和仅有的一条修建于100多年前的殖民旧铁路。其中穿过东非大裂谷的绝壁公路,拥堵,危险,是无数司机的“噩梦”,而内马铁路的修建,不仅能极大地改善这种交通环境,更能为肯尼亚带来繁荣。
然而,它的建设之路却异常艰辛!尤其是我们中交二航局建设的第五标段,正位于被誉为“地球伤疤”的东非大裂谷谷底。
2016年7月,项目刚开始建设,我们就面临着“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项目需要58万方的砾石,但在方圆百公里的土地上,我们一连搜寻了数十日,却找不到一颗符合条件的石子!只有无数的火山渣!怎么办?眼看着进度一天天地拖延,焦虑缠绕着我们。
“能不能把火山渣变成高强石料!”团队中有人提出这样的设想。
“这跟‘点石成金’也没啥区别了吧!”质疑的声音也随即出现!
“不能放弃一丝希望!愚公能移山,我们也要有能‘填谷’的精神。”
于是一场“点渣成石”的战役正式打响。项目部一部分同事进行室内试验,找出最佳的火山渣与粉质黏土的配比;一部分同事进行现场试验,测试成品强度。
最终历时70多天,通过280多项试验,我们终于找到了“点渣成石”的最佳配合比!并让“火山渣综合利用”这一关键技术提升至国内外领先水平!
“无米下锅”的问题,终于是得到解决了!
可不曾想,更艰难的还在后面。肯尼亚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气温都是30度以上,有时更是超过了40度,紫外线极其强烈,每天8、9 个小时的日照时间,让现场人员不到三个月就变得跟黑炭一样,皮肤更是晒得脱了一层又一层。因为干旱少水,道路上溅起的尘土会一层又一层地沾附到晒伤的皮肤上,刺痒、灼热、疼痛,就像无数蚂蚁在皮肤上撕咬一样。
可即便是面对如此困难,我们的建设者,谁也没有退缩,大家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用“钢铁之躯”,历时1000多个日夜,建设起这条中非“一带一路”上的璀璨明珠。
而今,内马铁路已经开通5年了。它的修建,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它让曾经居无定所、还处于游牧部落的马赛人,通过我们二航局开设的免费技能培训学校,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磅礴魅力,学习到了新技能,找到了新工作,开启了新生活,踏入了文明“新纪元”;
它让每年几百万名旅客,有了安全快捷的出行方式;
它让肯尼亚每年上千万吨的货物,走向世界;
它让非洲无数野生动物,都有了绿色通道;
600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曾率船队,到达东非海岸蒙巴萨,绘就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篇章。
而今,在600年后的今天,列车呼啸,笛声长鸣,跟随着“一带一路”的足迹,内马铁路正以“全心”的方式,续写着中非友好发展的美丽新篇,我们也将继续发扬“争创”精神,为推动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