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职工(网络)宣讲比赛决赛获奖作品展播(三)
信息来源: 时间:2024-09-30 10:40:31 浏览量:
奋进强国路,唱响劳动美。9月25日,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总工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梦·劳动美——劳动托举梦想 奋斗书写华章”2024第七届全省职工(网络)宣讲比赛决赛在汉成功举办。
今年创新宣讲比赛形式,首次将同一主题的征文活动与宣讲比赛融合推进。参加职工(网络)宣讲比赛决赛的12名选手,用火热的生产生活、真切的实践感悟深刻阐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广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理念。
《石油回响》
江汉油田荆州采油厂 吕岑
大家好,我是来自江汉油田荆州采油厂的吕岑。
2001年3月,江汉油田石化厂因政策因素关停,33岁的刘正国成为了待岗分配人员。
一名高级司泵工,从湖北潜江到遥远而荒凉的黄土高原上的陕西坪北油区,去当一名采油工,而且还是初级采油工——已过而立之年,职业生涯发生转岗分流这样大的转折,没有谁会不动容。
刘正国对前途感到焦虑。
老父亲刘绳益来到儿子家中,向他讲起自己在大庆油田会战时的“光辉历程”。父亲曾为“铁人”王进喜开过5年车,“铁人”是父亲极为尊敬和崇拜的人,“铁人精神”一直感召着父亲。
“石油工人走天下,哪有石油哪是家。”
“从零开始,没基础、没条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谁说的?铁人王进喜。”
刘正国从父亲身上汲取到了力量。
驻扎在黄土高坡上的坪北油区,一座山头建有一个采油平台,一个采油工人值守一个平台。孤独是他,寂寞也是他。
刚下到采油平台的第三天晚上,刘正国突然被暴雨惊醒。他发现平台外的墚峁已被雨水冲垮,黄泥像山体滑坡涌向平台。深更半夜,四野无人。刘正国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一夜,他连夜挖引沟,排险情。暴雨的冲刷,沉重的黄泥,他不知道迷住眼睛的是雨水、泥水、还是泪水。
刘正国独守平台19年,与荒芜大山较量了19年,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守成了江汉坪北油区的“样板平台”和唯一的免检平台,取得创新成果73项、国家专利15项,从一名采油“门外汉”成长为“江汉工匠”和“中石化技术能手”。2023年6月,“刘正国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中国石化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
其实,刘正国心里有很多遗憾。女儿在8岁以后,突然不爱与他说话交流。女儿将自己锁进沉默里,身为父亲的刘正国对这种别扭情绪实在是太清楚不过了,因为,作为石油人的后代,女儿正经历着他曾经历过的一切。
10岁之前,刘正国与自己的父亲呆在一起的时间总计不超过半年。他是伯父带大的孩子。一次,他冲动地对着父亲喊,“我不缺父亲,我有大伯。”那天,他看见父亲像孩子一样失声痛哭。
女儿高考那年,刘正国特意请假回家陪考。女儿却偷偷地跟妈妈说,“你让爸爸回山上去吧,有他在身边,我好不习惯。”
女儿的疏离,刘正国选择默默承受。他知道,理解需要成长,需要时间,他相信女儿终有理解他的一天。跟他理解父亲一样,虽晚,但会到。
奉献石油,必有回响。
与转岗之初“干满三年就回”的承诺截然相反,面对轮换回江汉的机会,刘正国一次又一次选择了留下。
如果说,刘正国是在参加工作以后,因为长大成人,渐渐理解父亲的不易,那么,分到黄土高原,独守采油平台,他才算是真正理解了父亲作为石油拓荒者的使命感,以及内心里亏欠家人的愧疚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父亲那一辈,国家能源紧张,以喊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为代表的石油工人,谁不是自觉把多找油气、多生产石油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谁不是抛家舍子,在外找油,苦干实干?
“父亲行,我也能行!”
如今,父亲走过的路,这条与时代同向,与石油同行的路,刘正国正信心满满地大步向前走!
《星火成炬》
通山县通淘商贸有限公司 黄克胜
当他一瘸一拐地走在人群中,是个矮小、显得苍老的残疾人,当你走进他的世界,就不由得不佩服这位“好汉”。52岁的郭建宏生于红安一个贫困家庭,六岁时得了股骨病,与同龄人相比,他求学与求职的路,更是曲折坎坷。
1994年,郭建宏搭上改革开放快车南下广东。求职的辛酸和磨练,成长了他,使他踏着国家走向富强的步伐,从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干到主管、部长,直至担任星火源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14年,郭建宏因踏实、吃苦与高度负责,被总部选派到通山建厂。面临人员、资金、施工等巨大困难,他主动退掉了公司安排的酒店,与建筑工人同吃住,一待就是半年。建厂的所有事务,他皆亲力亲为,每天一身汗水,一身泥尘。厂建起来了,旺起来了。
鉴于湖北工厂的发展壮大,2019年,公司决定将总部转移至湖北,郭建宏踌躇满志,立志干番事业回馈社会和时代。但年底,武汉突发疫情,本想吃完年饭就回厂的郭建宏,困在了老家。高速封了,国道封了,原材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几十家厂在催货,郭建宏焦虑不已。大年初二,他孤注一掷,从家走到村委会,从村走到县城,去办通行证。来回十几公里,走走停停,摔倒就咬牙爬起,这个双侧股骨头坏死的人,身体犹如被锤击一样疼痛,但他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年老的门卫看到深夜赶回通山的郭总,精疲力竭、脸色苍白,当场忍不住落了泪。
这是战士的回归,是英雄带伤向前线的奔赴。回到通山的郭建宏不分昼夜,亲自为员工联系解决通行问题,亲自驾车一趟趟接回自己的员工。有党和政府对企业的悉心关怀,有工人倾力支持,星火源渡过劫难,浴火重生。目前投资1.6亿,解决1300名员工就业,是通山县的纳税大户。
郭建宏很忙,光是在手机上处理工作信息,一天就多达百余条。有天晚上十一点半,他收到客户反映问题,一边交流,一边订机票。生怕打扰司机,早上四点就爬起来,自驾车去机场,十一点多就出现在宁波客户面前。正是这种言必信行必果的作风,星火源产品赢得了海信、奥克斯、TCL等国内知名企业的信任,多次荣获“优秀供货商”称号。
郭建宏还是位行家里手。同行遇到难题都打电话请教他,公司技术问题,他比谁都懂。2020年,车间反映波峰治具变形磨损,导致链条断裂,链爪变形。这不仅成本高,还严重影响生产效率。他亲自扎身车间查找问题原因,并成功研制新型治具,一年为公司节约成本近百万元。
郭建宏对工作毫不马虎,对自己却有点刻薄。2015年总部鉴于他立下的汗马功劳,给他5万元奖金。当时财务困难,他竟把奖金当货款给了供应商。平常,有福利与好事,他都让给工人和同事。生活上,他极为简朴,穿的是百十元一件的衣服。有次公司在外团建,同事们去大商场买衣服御寒,他与妻子在地摊买了两件便宜货,还满意地说:“几十元的衣服穿着也蛮好的。”
这样的故事很多,同事们每每谈起,都发自内心地赞叹:“老郭是位好大哥,好领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工匠精神和家国情怀,需要担当和实干,需要刻苦和拼搏,需要大公无私和致力创新的精神。
让我们为身边千万个郭建宏鼓掌加油吧!
《十年磨剑筑梦 一朝尽绽芳华》
湖北港口武汉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闫聪慧
大家好,我是来自湖北港口武汉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的闫聪慧。
亲爱的朋友们,当提到“十年”这两个字,也许你会想起“十年寒窗苦”亦或“十年磨一剑”。是啊,十年能让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也能让牙牙学语的孩童成长为翩翩少年。而十年,对于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翁龙娇,又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她的“十年”。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时间的年轮,总会在重要节点留下深刻的印记。7月10日上午11点46分,望着今年全国第1万列中欧班列缓缓驶出吴家山中心站,纵然已经历多次这样的场景,武汉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生产业务部部长龙娇,仍旧难掩内心激动。不曾忘2014年武汉常态化运营首趟中欧班列从吴家山站发出......十年间,中欧班列(武汉)年开行量从42列到破千列,从单一线路到54条跨境线路,从单一货品到承载货物千余种。始终奋战在班列组织运营一线的龙娇,想起了一幕幕中欧班列(武汉)的重要瞬间,串联起十年不负韶华的无悔付出。十年风雨,铸就了公司的辉煌历程,十年淬砺,见证了她的成长蜕变。
我曾经问她“娇姐,你研究生读的教育,怎么会进入物流行业?”她说,大概是缘分吧。缘分,多浪漫的词啊。正是这场缘分,便是江湖夜雨十年灯。记得初到工作岗位时,龙娇还是一名对物流行业一无所知的“小白”,中欧班列也处于从无到有的探索发展阶段。最初几年,勇担重任的龙娇与同事并肩作战,同铁路、海关、中心站等相关部门共同勾勒出中欧班列(武汉)运营的清晰脉络。工作间隙乃至下班时间,时常能看到她与同事们热烈讨论的场景。她坚信,中欧班列一定会有星辰大海般的广阔前景。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随着中欧班列(武汉)运营日趋稳定,龙娇也在不停地思考,如何更好地对接湖北产业和百姓民生需求,如何多开行“精品班列”“特色班列”,运营组织效率又该如何有效提升?
2022年,国铁集团开启中欧班列全程时刻表编制工作,并在当年10月成功开行西安至杜伊斯堡全程时刻表班列,将运输时间由20天缩减到11天,这一举措将中欧班列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龙娇说,西安能开,武汉为什么不行?于是,她带领部门员工每月分析欧洲到站和始发点的货源占比情况,不断向中铁集装箱公司提出武汉开行全程时刻表班列的优势和诉求,并定期前往北京面对面沟通争取。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3季度,国铁集团将武汉纳入全程时刻表班列开行城市。6月中旬,武汉全程时刻表班列实现双向贯通。为提高市场化运营水平和服务质量,龙娇还主导建立了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的班列竞价机制,使中欧班列(武汉)去回比例得到进一步优化。
除了缘分,我想也是因为热爱吧。热爱,抵得上千军万马;热爱,可应对岁月漫长。伴随着中欧班列(武汉)发展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全国工人先锋号”团队表彰......这些熠熠生辉的荣誉,便是对龙娇十年付出的最好认可。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十年间,龙娇见证了中欧班列(武汉)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成长过程,见证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用劳动之美深刻诠释了属于自己的“中国梦”。她希冀也憧憬着,为中欧班列(武汉)高质量发展的下一个十年接续奋斗,描绘出一幅幅壮美的精彩画卷!
今年创新宣讲比赛形式,首次将同一主题的征文活动与宣讲比赛融合推进。参加职工(网络)宣讲比赛决赛的12名选手,用火热的生产生活、真切的实践感悟深刻阐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广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理念。
《石油回响》
江汉油田荆州采油厂 吕岑
大家好,我是来自江汉油田荆州采油厂的吕岑。
2001年3月,江汉油田石化厂因政策因素关停,33岁的刘正国成为了待岗分配人员。
一名高级司泵工,从湖北潜江到遥远而荒凉的黄土高原上的陕西坪北油区,去当一名采油工,而且还是初级采油工——已过而立之年,职业生涯发生转岗分流这样大的转折,没有谁会不动容。
刘正国对前途感到焦虑。
老父亲刘绳益来到儿子家中,向他讲起自己在大庆油田会战时的“光辉历程”。父亲曾为“铁人”王进喜开过5年车,“铁人”是父亲极为尊敬和崇拜的人,“铁人精神”一直感召着父亲。
“石油工人走天下,哪有石油哪是家。”
“从零开始,没基础、没条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谁说的?铁人王进喜。”
刘正国从父亲身上汲取到了力量。
驻扎在黄土高坡上的坪北油区,一座山头建有一个采油平台,一个采油工人值守一个平台。孤独是他,寂寞也是他。
刚下到采油平台的第三天晚上,刘正国突然被暴雨惊醒。他发现平台外的墚峁已被雨水冲垮,黄泥像山体滑坡涌向平台。深更半夜,四野无人。刘正国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一夜,他连夜挖引沟,排险情。暴雨的冲刷,沉重的黄泥,他不知道迷住眼睛的是雨水、泥水、还是泪水。
刘正国独守平台19年,与荒芜大山较量了19年,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守成了江汉坪北油区的“样板平台”和唯一的免检平台,取得创新成果73项、国家专利15项,从一名采油“门外汉”成长为“江汉工匠”和“中石化技术能手”。2023年6月,“刘正国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中国石化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
其实,刘正国心里有很多遗憾。女儿在8岁以后,突然不爱与他说话交流。女儿将自己锁进沉默里,身为父亲的刘正国对这种别扭情绪实在是太清楚不过了,因为,作为石油人的后代,女儿正经历着他曾经历过的一切。
10岁之前,刘正国与自己的父亲呆在一起的时间总计不超过半年。他是伯父带大的孩子。一次,他冲动地对着父亲喊,“我不缺父亲,我有大伯。”那天,他看见父亲像孩子一样失声痛哭。
女儿高考那年,刘正国特意请假回家陪考。女儿却偷偷地跟妈妈说,“你让爸爸回山上去吧,有他在身边,我好不习惯。”
女儿的疏离,刘正国选择默默承受。他知道,理解需要成长,需要时间,他相信女儿终有理解他的一天。跟他理解父亲一样,虽晚,但会到。
奉献石油,必有回响。
与转岗之初“干满三年就回”的承诺截然相反,面对轮换回江汉的机会,刘正国一次又一次选择了留下。
如果说,刘正国是在参加工作以后,因为长大成人,渐渐理解父亲的不易,那么,分到黄土高原,独守采油平台,他才算是真正理解了父亲作为石油拓荒者的使命感,以及内心里亏欠家人的愧疚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父亲那一辈,国家能源紧张,以喊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为代表的石油工人,谁不是自觉把多找油气、多生产石油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谁不是抛家舍子,在外找油,苦干实干?
“父亲行,我也能行!”
如今,父亲走过的路,这条与时代同向,与石油同行的路,刘正国正信心满满地大步向前走!
亲爱的朋友们,当提到“十年”这两个字,也许你会想起“十年寒窗苦”亦或“十年磨一剑”。是啊,十年能让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也能让牙牙学语的孩童成长为翩翩少年。而十年,对于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翁龙娇,又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她的“十年”。